標籤彙整:Office Hour

00_FB_innovarad_YFHsu_meta-analysis_20241221_881
2024 / 12 / 27

給自己的年度禮物,一堂充滿價值與帶來機會的課程!

 

作者:國軍高雄總醫院 精神科 許雅芬 醫師

 

 

00_FB_innovarad_YFHsu_meta-analysis_20241221_881

 

 

在區域教學醫院工作,無論是評鑑規定或院內要求,長期以來都有發表文章的壓力,然而之前申請研究案受挫的經驗,因此想轉換方式看看是否有機會。一直都在關注著新思惟課程,無論是上過課程同學的分享,或是網站上的正面評價,好奇新思惟課程的實際內容,卻又礙於學費考量而遲遲不敢報名。

 

上個月抱持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及自我挑戰的決心,臨時挪開值班而選擇報名,報名過程也是迂迴曲折,原本想要報名網絡統合分析課程,但擔心沒有任何統合基礎,正當猶豫不決時,才發現 12 月初台中場的網絡統合課程已額滿。

 

因緣際會下選擇了月底的統合分析課程,從研究所畢業後忙於臨床及育兒,少有機會再實際操作統計軟體,加上原本研究所統計課程底子不好,雖然報名成功,但心裡超級不踏實,擔心之前操作統計軟體的挫敗經驗又重現……

 

 

完善的課前協助、精實的課程內容

 

總算到了正式上課的日子,一大早趕高鐵北上,在高鐵上還在複習指定論文,或許是緊張,搭車過程感覺暈沉。場地安排在台中集思會議中心,對於南部人加上方向感不佳的我而言,真是最貼心的選擇,下高鐵完全不需轉車就可步行到教室,省去了通勤時間及迷路的可能性。進教室後,有工作人員貼心指引,協助我課前的準備一應俱全,可以安心上課。

 

閱讀更多 »

00_FB_innovarad_HYHuang_meta-analysis_20241221_286
2024 / 12 / 27

新思惟為了證明可行性寫出論文,將投稿過程拆解成發表攻略!

 

作者:中國附醫 心臟科 黃信鎰 醫師

 

 

00_FB_innovarad_HYHuang_meta-analysis_20241221_286

 

 

這次參加蔡依橙老師與張凱閔老師主講的課程,主題環繞在統合分析(Meta-analysis)的應用與實務操作,上完課後的心得是,除了課程本身,課程的編排與講解題目的分類都非常用心,以及課堂中的實際演練。

 

老師們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剖析了統合分析的基本概念與邏輯結構,並強調其在醫學研究中的應用價值。例如,如何透過統合分析來檢視某一治療方法的效果、比較不同療法的差異性,或探索潛在的異質性來源等,這些內容讓我對統合分析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論是在閱讀統合分析的文章,或是統合分析的題目發想也能更不陌生。

 

 

用範例論文來示範,將可行性一一展示。

 

關於尋找主題的策略,在研究的起步階段,選擇合適的題目往往是關鍵的一步。張凱閔老師分享了數個篩選題目的技巧,尤其強調題目需具備研究價值與可行性,如何有效率的決定,透過老師們的舉例便能理解。找到合適的主題及用一篇既存論文去做反向工程,發展出自己的新題目,對新手而言都是非常實用的技巧。

 

我想沒有經驗的時候,像無頭蒼蠅不知從何下手,沒有張醫師這樣一步一步分析,且示範的論文是跨到不同領域的,更貼近統合分析初學者的設定來模擬大家如何了解新題目,讓課程的應用充滿可行性。

 

閱讀更多 »

00_OfficeHour_122
2024 / 12 / 24

為什麼他們自掏腰包花錢進修?你要先擁有實力,然後才會被看見。

 

作者:蔡依橙

 

 

 

 

 

 

最近似乎報名統合分析 / 網絡統合分析課程的人變多,這是為什麼?

 

我們電子報中的連結,除了最後的教學資源分享外,被點擊最多的,都是傳統統合與網絡統合的課程連結。

 

這牽涉到整個研究生態系的現況,也就是說,臨床研究跟統合分析起步,所需要的基礎環境跟機會不同。

 

臨床研究跟統合分析都是很好的研究工具,兩種都學起來更好,但對初學者,事情卻稍微有點不一樣。

 

 

無資源者做臨床研究的限制

 

如果一個完全沒有經驗的人,想要開始做臨床研究,他就必須「靠行」,拜託一個老師讓自己加入團隊。

 

因為,如果你想做臨床研究,即使只是查病歷來做回溯分析,也需要有一個經過訓練並擁有送審 IRB 資格的主治醫師負責填好所有表格並送簡審。

 

閱讀更多 »

QA_123
2024 / 12 / 18

新手無資源起步,學會統合和網絡統合最快!

 

作者:蔡依橙

 

 

 

QA_123

 

 

今天來聊一下新手起步。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研究歧視鍊」。

 

總會有些老師認為,基礎研究才是真研究,臨床研究就不太算,甚至會看不起 dry lab 或統合分析。

 

但這種價值判斷其實是主觀也浮動的,因為當 AI 開始流行,尤其又有 NVIDIA 跟黃仁勳旋風後,大家又覺得,其實做 AI 研究也蠻有意思的,而偏偏 AI 研究就是 dry lab 的一種。

 

(不過目前 AI 醫學研究的紅利期過了,意思是,研究還是可以做,AI 被視作工具的一種,只是不會因為做 AI 而天生就有加分效果。)

 

閱讀更多 »

OfficeHour_124
2024 / 12 / 12

問:期刊也有歧視鏈,新手想起步怎麼投?

 

 

OfficeHour_124

 

 

答:(蔡依橙)

 

 

期刊歧視鏈,OA 在下層?

 

臺灣這幾年掀起一波針對 OA 期刊的歧視,尤其是 MDPI 跟 Frontiers,我經常講,這兩家其實在 OA 期刊裡面算是很好的。有很多名氣更小,操作上爭議更多的 OA 出版社,甚至是傳統出版社。這是另一個故事,我們改天再聊。

 

資深的老師、成就很高的學者們會認為,高分的傳統期刊才是優質標的,低分的看不上眼,OA 的就算高分,他們也覺得不入流,甚至認為學生去登那些,有損學術形象。

 

但作為新手,你最重要的是盡快讓自己的履歷有文章列表。「有」永遠比「沒有」好。

 

所以,就算你登 MDPI 或 Frontiers 作為起步,根本就沒什麼好丟臉的。說老實話,有在投稿的人都知道,這兩家現在很不好投,連教授級的都常被退得七葷八素。

 

閱讀更多 »

officehour_120
2024 / 11 / 28

問:在社會人文 / 社會科學領域,能寫網絡統合分析或統合分析嗎?

 

 

 

officehour_120

 

 

答:(蔡依橙)

 

可以的,兩個課程也都有校友已經成功發表。

 

 

領域雖不同,但研究法通用。

 

社會人文 / 社會科學領域,雖然乍聽之下跟醫學領域不同,但量化研究法、對照組研究都是通用的。只要你選擇的主題,是有個介入,然後會改變一個結果,那就可以做統合分析(MA)或網絡統合分析(NMA)。

 

例如你做「音樂」,要寫論文,聽起來好像社會人文領域,但如果你選擇的主題,是以音樂療法,去降低憂鬱,那就有一個介入(音樂療法)、改變一個結果(憂鬱指數)。

 

 

同樣的,如果你做「教育」,要寫論文,聽起來好像社會人文領域,但如果你選擇的主題,是使用數位工具去做間隔複習,以提升學習效果,那就有一個介入(數位工具間隔複習)、改變一個結果(學習效果)。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