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共享榮耀

Meta-analysis_20180826_1435
2023 / 11 / 24

對審閱者意見置之不理,accept 就差臨門一腳?

 

作者:長庚醫院 風濕免疫科 李蒔青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李蒔青醫師團隊,關於葡萄膜炎和未診斷脊椎關節炎影響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Meta-analysis_20180826_1435

 

 

距離第一篇 meta-analysis,其實有比較長的時間了。這當中因為我就讀博士班,以致花了比較長時間處理、撰稿,再加上後來投 Scientific Reports 真的花了快一年的時間才接受,才會相隔那麼長的時間。

 

 

走上醫師這一條路,需要調適好心態。

 

常常聽人在抱怨「為什麼當醫生要有那麼多額外的壓力,比如寫論文」。其實在台灣要當醫生,也可以有很多方式,重點是自己要在迷惘中找到方向。你可以不寫論文,做個濟世的華佗,把病人看好,慢慢也會看多。把自己醫生的路走得快樂,心安理得,每天積累善功,也是很好。

 

如果待在醫學中心,需要寫論文,那麼就要問問自己:「對這件事有沒有興趣?」有人是有興趣,只是沒有好的方法和引導。蔡校長真的很佛心,總是用各種方式,包括文字,無私分享很多研究道路上的秘辛,我都非常愛看這些文章。在看的時候,我就會想,是不是有什麼可以借鏡的地方;有什麼秘訣是改天自己遇到就可以運用。

 

閱讀更多 »

01_JCM_ChangCH_21
2023 / 10 / 31

[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關於非侵入性腦部刺激,治療創傷性腦損傷患者憂鬱症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刊登!

 

 

01_JCM_ChangCH_21

 

 

文章介紹

 

在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中,創傷性腦損傷(TBI)的發病率在全球最高,不僅會導致殘疾和死亡,還會引發多種精神問題,包括:憂鬱症、廣泛性焦慮障礙、創傷後壓力症和廣場恐懼症等等,更有研究指出 TBI 患者有較高的自殺意念和自殺嘗試。因此,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療方法來面對 TBI 患者的憂鬱情況。

 

談到治療憂鬱症和其他精神疾病時,非侵入性腦部刺激是一種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兩種技術:「重複性經顱磁刺激」(rTMS)和「經顱直流電刺激」(tDCS)。它們透過在腦部施加輕微的電流或磁場,來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

 

為了評估 rTMS 和 tDCS 這兩種技術對 TBI 患者憂鬱症狀的療效,張俊鴻醫師團隊全面檢索於 2023 年 1 月 28 日之前,在 PubMed、Cochrane Review 以及 Cochrane Central 等資料庫,並使用隨機效應模型評估治療效果。

 

這篇研究一共統合 10 個試驗(包含 234 名參與者;8 個 rTMS,2 個 tDCS),發現非侵入性腦部刺激相對於模擬治療,在緩解憂鬱症狀方面效果較好;其中 rTMS 表現相對出色,而 tDCS 的結果則不確定。而且,治療次數、治療強度或總劑量無相關性。

 

張俊鴻醫師團隊的研究指出 rTMS 治療後效果雖顯著,但在介入後 1-2 個月內有所減弱;然而,對 TBI 患者而言,不失為短期緩解憂鬱症狀的治療方法。此外,關於非侵入性腦部刺激相關的不良事件很少,幾乎沒有嚴重後果,再次確認它的治療安全性,為醫療保健提供一個有價值的治療選擇。

 

 

恭喜張醫師!

 

自從掌握統合分析這項工具之後,研究開啟另一條產線,學術進入量產階段。即使大環境無資源,只要一台電腦連上網進行文獻搜尋,也能成功做出自己的研究。

 

 

論文寫作 / 統合分析

 

閱讀更多 »

01_FIM_ChenJY_06
2023 / 10 / 25

[快訊] 陳鋭溢醫師團隊,關於 COVID-19 與流感患者的急性腎損傷之統合分析,獲 Frontiers in Medicine 刊登!

 

 

01_FIM_ChenJY_06

 

 

文章介紹

 

COVID-19 和流感都可能引起急性腎損傷(AKI),成為常見併發症。然而,研究尚未進行過任何統合分析,直接比較住院患者中 COVID-19 和流感引起 AKI 的發生率。

 

陳鋭溢醫師團隊對 PubMed、Embase 和 Cochrane 數據庫進行了系統搜索,時間從 2019 年 12 月至 2023 年 8 月,關注的主要結果是 AKI 的發生率,次要結果包括住院期間的死亡率、AKI 的康復情況,以及住院和 ICU 的住院時間。論文使用 Cochrane 和 GRADE 方法來評估文獻的品質。最後共分析了 12 個回溯性世代研究,包含 17618 名 COVID-19 和流感住院患者。

 

結果顯示,與患有 AKI 的流感患者相比,COVID-19 患者表現出更高的 AKI 發生率,以及住院期間的死亡率。此外,COVID-19 患者 AKI 康復的比率較低。COVID-19 患者的住院時間和 ICU 住院時間也較流感患者長。

 

陳鋭溢醫師團隊的研究證實,COVID-19 患者相較於流感患者,更容易患上 AKI,並且在住院期間更容易死亡,住院時間和 ICU 住院時間也更長。此外,COVID-19 患者的 AKI 康復機會較低。

 

 

恭喜陳醫師!

 

找題目是許多想寫統合分析的人最大的困擾,可參考以下關於找題目的問答,蔡校長與張凱閔醫師的建議: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20212_0201_JRM
2023 / 10 / 11

從第一次被 accept 的驚喜,到現在論文一篇接著一篇。

 

作者:羅東博愛醫院 復健科 林庭伃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林庭伃醫師團隊,關於中風後患者的肩部超音波影像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刊登!

 

 

Meta-analysis_20220212_0201_JRM

 

 

這篇 meta-analysis 從最初的資料搜集到寫完約莫 3.5 個月,但從寫完到發表隔了 10 個月,或許對很多人來說,聽起來不長,但中間被拒稿、格式改來改去、或是改了老半天格式結果隔天被拒稿的過程,不免感到煩躁、沮喪。

 

有些 reviewer 的回饋精闢,一語道破不足之處,但更常遇到制式化的 desk rejection,摸摸鼻子投下一家。真正花在寫文章的時間,遠遠不及收集資料、整理表格、還有最後修改投稿的時間,偏偏這些必要的工作略為繁瑣無聊。

 

閱讀更多 »

01_SR_LeeSC_02
2023 / 9 / 27

[快訊] 李蒔青醫師團隊,關於葡萄膜炎和未診斷脊椎關節炎影響之統合分析,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01_SR_LeeSC_02

 

 

文章介紹

 

延誤診斷脊椎關節炎(Spondyloarthritis / SpA),會導致功能和生活品質惡化。

 

在 SpA中,葡萄膜炎是最常見的關節外表現,其患病率隨著疾病持續時間的增加而上升。李蒔青醫師團隊想要探討葡萄膜炎,對未診斷的 SpA 患者的活動和功能的影響。

 

團隊回顧了已發表和未發表的研究,使用隨機效應模型對數據進行合併,計算了合併平均值(M)和平均值差異(MD)。

 

在 14 個研究中,共有 2581 名葡萄膜炎 SpA 患者和 13972 名非葡萄膜炎 SpA 患者,測量了疾病活動、功能指數和炎症指標。

 

葡萄膜炎患者 SpA 的診斷延遲均值為 6.08 年,比未患葡萄膜炎患者的 5.41 年長。

 

巴斯僵直性脊椎炎疾病活動指數(BASDAI)分數在 2-5 年的延遲期間最高,巴斯僵直性脊椎炎疾病功能指數(BASFI)分數在 <2 年的延遲期間最低,然後逐漸增加到 >10 年的延遲期間。

 

患有 SpA 並合併葡萄膜炎患者的僵直性脊椎炎疾病活動評分(ASDAS-CRP)和 BASDAI 呈現較高的趨勢。葡萄膜炎合併的 SpA 患者診斷延遲較長,疾病活動通常較高。

 

李蒔青醫師團隊的這篇研究對於理解早期診斷 SpA 的重要性與背景知識有很大的幫忙,也對既有文獻做出了總結。

 

 

恭喜李醫師!

 

關於文獻中使用不同的量表,或是統合分析中常見的數值計算,可參考以下文章: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00307_0625
2023 / 9 / 26

上過其他統合課程也曾質疑過新思惟,但這次我真的成功發表了!

 

作者: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 護理部 宋建美 副主任

相關文章:[快訊] 宋建美護理師團隊,關於認知訓練對輕度認知障礙和輕度失智老年人注意力影響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Global Health 刊登!

 

 

Meta-analysis_20200307_0625

 

 

因為就讀博士班的關係,畢業門檻需發表兩篇文章,上過許多統合分析的相關課程,但還是不知如何著手。在網路上觀望新思惟的課程很久,因為報名費不便宜,剛開始也抱持遲疑的態度,上完一天課程,真的就可以學會統合分析嗎?但看著學員們滿滿的回饋,覺得是應該投資自己一下,於是按下了報名鍵。

 

 

從課前就獲得協助,課後更親自跑出統計圖表!

 

課前收到非常詳細的 Email 提醒,讓人感到滿滿的貼心。CMA 軟體的試用限制非常嚴格,只有 10 天或 10 次開啟,電腦一旦試用過就不能再安裝,因為上過很多次統合分析課程,每一台電腦都安裝過,課前先透過訊息請教校長,並得到非常耐心的回應。

 

上完一整天的課程內容,講師分享及歸納出最高效益的系統性做法,將 meta-analysis 的論文一一拆解,從規劃、架構、專有名詞,到圖表優化,寫作、文獻評讀、投稿、回覆的任何細節,任何初學者可能卡關的地方,在工作坊當天都有提到。

 

課程中也搭配互動實作,最終在手把手的教導下,竟然可以在自己的電腦上跑出可以投稿的 Figures 與 Tables,還有提供表格模板可以使用,真的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