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臨床

meta-analysis_20170311_1098
2020 / 4 / 8

時間有限的小主管,用對方法一年發表三篇!

 

作者:台南市立安南醫院 精神醫學部 張俊鴻 主任

相關文章:[快訊] 張俊鴻醫師團隊,關於肌氨酸治療思覺失調症療效之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Psychopharmacology 刊登!

 

 

meta-analysis_20170311_1098

 

 

做出研究成績,獲得升遷機會。

 

2018 年 11 月 12 日我被推去火坑 調往南部分院擔任科主任,在這之前,大概只有在當兵還有學生時代當過班長。但是就像校長之前分享過,在一個體系工作,有點研究成績時,就有可能到其他分院獲得升遷的機會。

 

剛去的時候,還想為博士班論文繼續奮鬥,但是我很快就發現一個殘酷的事實。我只能說,前三個月真的是生不如死,那時已經有三位醫師陸續離開,兩位 NP 要離開,更不用提護理同仁了,整個科氣氛低迷。

 

當時我對分院的環境和人事完全不熟悉,有同仁客氣地問我:「下班在台南做什麼?」其實前三個月下班後我就直接昏倒在床上了,簡直跟當年內科值 12 小時急診的操勞一樣。就如校長之前分享的主管經驗,前半年是很難寫論文的,所以我的重點應該是趕快進入狀況,熟悉這裡的環境和人事。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00216_0666
2020 / 2 / 21

可以與講者深度探討論文沒有隔閡,是很難得的經驗!

 

作者:成大醫院 斗六分院 內科部 胸腔科 歐芷瑩 醫師

 

 

Meta-analysis_20200216_0666

 

 

臨床上的問題,就靠統合分析來解決!

 

當主治醫師多年來,一直專注在 original article 的著作,但是隨著臨床的工作容量逐漸增大,才慢慢發現,有些臨床問題,需要靠實證醫學或是統合分析相關的文章來回答,因此推開了我想要一窺統合分析文章的興趣。

 

除了想要幫助自己在臨床上可以獲得解答之外,當自己面臨醫學生的詢問、甚至是跟同儕間的討論、或實際面對病人的治療面,都會需要這樣的能力讓自己有不同的視野與高度,並且期待自己可以用更寬廣的角度,來找到解決臨床問題的答案。

 

最初,按下線上報名鍵的那一剎那,單純只是希望藉由了解統合分析的操作過程,進一步學會如何精闢的看待這樣的研究結果。但是經過一天的課程,我帶著急迫的心情,想要記錄自己的感想,除了課程的收穫遠超過自己的期待以外,主要是覺得,應該給設計課程的講師,獻上一份感恩的心意與最高的敬意。

 

閱讀更多 »

clip_Meta-analysis_20190505_0565
2019 / 12 / 23

寫作到投稿一波三折,如何成就好結局?

 

作者:元景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團隊,關於預防牙科治療後產生菌血症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刊登!

 

 

clip_Meta-analysis_20190505_0565

 

 

我如果說,這篇文章純粹是意外之下的產物,會不會被人圍毆?

 

有在追蹤我的心得或熟識我的朋友,應該都了解我是個擬定題目往往很天馬行空的人,舉凡另一篇刊登在 Sleep Medicine Review 的文章,就是在收到負面回饋之後,突發奇想出現的點子,完全不是事先預料到的結果!

 

事實上,我們這篇刊登在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的統合分析,也是天馬行空下出現的產物。坦白說,這篇文章最原始的點子是希望探討另外一個(我覺得) 很重要的議題,而那個議題後來完全做不出任何結果,讓我們一度以為可能會前功盡棄,未料在整理這些資料的過程中,我們注意到另外一個現象:這些文章好像很多都和拔牙有關!

 

閱讀更多 »

01_innovarad_LiIH_Meta-analysis_20191019_0332
2019 / 10 / 24

花費一天的假日來上課,很值得!

 

作者:耕莘專校 護理科 李怡賢 專任講師

 

 

01_innovarad_LiIH_Meta-analysis_20191019_0332

 

 

終究還是屈於現實

 

剛開始決定是否要上課的時候很掙扎,因為報名費實在不便宜,如果沒有發表論文的壓力,願意自費來上課的人,我想不多吧!誰想在美好的假日,花一整天的時間上課,而且還要自費三萬元?

 

但是,人總是向現實低頭的。我是博士生,也是學校老師,在現階段,論文從要經過 IRB 的審核,到真正在臨床收案,進行介入措施,然後再進行資料分析,到真正投稿發表,我想應該沒人能在一年內做到。

 

博班一年級上課時,當時的高統老師介紹了這個方法:統合分析。簡單來講,它是利用統計分析,將樣本數拉大來看某種介入或措施是否具備療效。我在沒有臨床個案的情況下,要能夠產出文章的方法,就是統合分析了。

 

閱讀更多 »

01_innovarad_TsaiCH_Meta-analysis_20191019_0123
2019 / 10 / 24

講師們毫無保留的傳授秘訣!

 

作者:恩主公醫院 精神科 蔡昌恆 醫師

 

 

01_innovarad_TsaiCH_Meta-analysis_20191019_0123

 

非常有價值的一門課

 

這門課的講師是兩位具有實務經驗、曾經撰寫多篇 meta-analysis 的臨床醫師,對於想要開始寫統合分析的醫師們,是相當具有參考價值的課程。

 

講師們從研究講題的發想、文獻搜尋的具體方式,包括如何使用資料庫(運用 50-200 原則)、使用適當的關鍵字、mesh term 以及初步篩選(運用 N-1 原則)、到文章投稿的建議與心法、設計風格的緣由,與所有應該注意的作圖細節等,感覺到毫無保留的傳授。

 

在互動實作部分,電腦的準備是讓我最傷腦筋的,因為長期使用 Mac 筆電,需要找來一台 Windows 筆電且具備新版的軟體,有點困難。不過現場工作人員很迅速的提供了備用筆電,讓我能夠順利進行實作。在 CMA 軟體實作上,則是將原始、自行填入的數據輸入、一步步透過特地步驟就能夠完成,相當清楚而且直觀。

 

閱讀更多 »

00_FB_mepa_pnpbp_tsengpt_15_share_meta_analysis_20170416-214
2017 / 7 / 27

連結臨床經驗與科學證據之間的落差

 

作者:文信診所 曾秉濤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曾秉濤醫師關於 aripiprazole 用於躁鬱症之統合分析研究,獲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 刊登!

 

 

00_FB_mepa_pnpbp_tsengpt_15_share_meta_analysis_20170416-214

 

 

這篇文章是承襲拙作「寫作好處:結交研究路上大師級網友」心得中,我常常被問到的問題:「你已經不在醫院了,為何還要寫作呢?」

 

為了領新思惟的 1000 元禮卷,貼補家計(糟糕,怎麼眼淚不爭氣的流下來了),文章發表時,我心會明白,我的文將與我同在(掌聲響起的旋律也隨之響起),為我帶來內在與外在的助益:不只是拙作提到的交筆友,對自身自我實現而言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那就是藉由自己的雙手證實自己的臨床經驗正確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