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新思惟

00_FB_innovarad_CSShieh_Meta-analysis_20220730_1024
2022 / 8 / 5

困難的統計軟體,課程用最有效率的學習方法傳授。

 

作者:萬芳醫院 教學部 謝承賢 醫師

 

 

00_FB_innovarad_CSShieh_Meta-analysis_20220730_1024

 

 

在醫學生時期,我認為我只是一個無法踏入論文世界的小小醫學生,因為撰寫論文不知道要從何下手。找題目、選擇文體、統計軟體、寫作時如何一刀斃命、投稿時如何避開地雷,不僅不會解決這些問題,更精確地說,是根本連有這些問題都無法預期。

 

 

有了明確的指引,將寫論文的「問答題」變成「填空題」。

 

上完新思惟的課程後,或許某種程度上來說,心中的想法是從「知道寫論文很難」變成「知道寫論文為什麼很難」。但有了明確的指引方向後,開始可以將寫論文這個工作一步一步拆解、為自己的寫作目標訂定工作進度,而且把寫作從「問答題」變成「填空題」。

 

閱讀更多 »

00_FB_innovarad_YCHsu_Meta-analysis_20220730_0262
2022 / 8 / 5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醫學中心,論文不再是加分項,而是基本條件!

 

作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兒科 許有志 醫師

 

 

00_FB_innovarad_YCHsu_Meta-analysis_20220730_0262

 

 

近年來,醫院所提供的升等名額越來越少,因此,在升等評核時,除了臨床與教學能力外,「研究能力」也越來越被重視,對於研究論文質量要求自然的也越來越高。在多年前可能只需要「國內外期刊 case report」發表,如今,最低要求的門檻已上升至「SCI original article」了。

 

閱讀更多 »

QA17 拷貝
2022 / 8 / 3

問:搜尋的時候,看到過去已經有人寫過統合分析,是不是我就不能再寫了?

 

 

QA17 拷貝

 

 

答:(蔡依橙)不一定,反倒有可能是好機會。

 

如果你找到一篇新的統合分析,這兩年出版的,而且統合之後,沒有更新的臨床研究。那麼的確,這個主題不能做了。

 

如果你找到一篇統合分析,是五年前的,收入 8 篇。但是出版之後,又有 5 篇新的研究出來,那麼恭喜你,這不只可以做,還是最適合新手起步的主題:update meta-analysis。

 

為什麼適合新手呢?有以下原因:

 

閱讀更多 »

QA16 拷貝
2022 / 8 / 3

問:我是 醫學生 / PGY / R,目前臨床經驗不多,真的可以寫出統合分析嗎?

 

 

QA16 拷貝

 

 

答:(蔡依橙)

 

是的,我也很想知道,究竟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是不是可以真的靠 PubMed 與上課所教的內容,就完成統合分析。所以我做了一個實驗,確認是可以的。

 

我的實驗是:在自己完全不熟的領域,只根據文獻閱讀,寫出第一篇統合分析。

 

我的專長是放射科,對胸腔、心臟、血管、介入性,都略懂,過去的臨床研究也都是這個方向。所以我特別選了我不熟的保健食品領域切入,想試試看,就靠閱讀文獻,使用 PubMed、CMA,把自己放到一個 醫學生 / PGY / R 的狀態,是不是真的可以寫出來。

 

閱讀更多 »

QA15
2022 / 8 / 3

問:稍微搜尋了一下,自己想做的領域,好像找不到適合的題目做統合分析。要不是主題被做走了,要不然就是根本沒幾篇 RCT 可以收入。

 

QA15

 

 

答:(蔡依橙)這是常見的問題,解決方法是:把主題範圍放寬一些。

 

我們把前三篇發表的 meta-analysis 稱為起步,起步階段,重點是在於「發表」,並讓自己熟悉那整個整理文獻、完成統計、全文寫作、投稿修改、正式刊出的經驗。這個過程,題目是不是自己最喜歡的,並不重要。

 

就像我立志想做心臟瓣膜手術大師,也不是第一台刀就從瓣膜手術開始練,而是得從實習醫師當起,先學會打中央靜脈導管、會抽動脈血,然後住院醫師時期,從簡單的人工血管置放、動靜脈廔管創建、周邊動靜脈手術,然後再開始協助老師們,幫患者接上心肺機,習慣打開心臟的整個流程、熟悉各種手術突發狀況,最後才是修補或置換瓣膜。

 

閱讀更多 »

QA14 拷貝
2022 / 8 / 3

問:投稿傳統期刊三個月,都沒消息,適合寫信去催嗎?催了之後沒反應,什麼時候可以再催?

 

 

QA14 拷貝

 

 

答:(蔡依橙)建議不要催。

 

多數的狀況,我建議你都不要催,讓雜誌社用他們自己的速度做事情。

 

我們最近接連好幾個校友都反映,新的 IF 公布後,分數比較高的傳統期刊,一催就被退稿,很悲傷。甚至退回來的,還有那種 reviewer 覺得很好,小改可接受,但 editor 快速寫幾個他認為研究方向不重要的意見,就退稿的,連 revision 的機會都沒有。

 

你站在 editor 的角度就知道這其實很可能也很合理。因為你寫信去催,他得花時間處理,而他有兩個選項: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