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蔡校長

MEPA_20211127_1123
2023 / 6 / 27

【長期心得】在生涯早期學會簡報和研究,讓 Office Hour 帶你走得更遠!

 

作者:神經內科 林佳彥 醫師

 

 

MEPA_20211127_1123

 

 

寫長期心得回顧,作為一種自我肯定與累積。

 

其實一開始看到這個活動,我有點猶豫是否參加,因為分享的校友都很資深,表現也都非常耀眼;另一個猶豫點是把自己的想法、做法都開誠布公,有點像是大庭廣眾之下穿內褲般害羞。

 

不過我漸漸認知到不是什麼事情都要一步到位,慢慢累積,不要覺得自己不夠格,像最近也開始學習當 reviewer(一開始還以為是詐騙,也有可能是 email 寄錯人,想說對方是隔壁棚精神科 journal,就以該科非我專長婉拒,後來另一個我有投的 journal 寄來邀請,我就想到校長所說:「認同這個社群的話可以加入。」)總是要像大富翁一樣累積,房子也買,研究所也蓋,建旅館也要涉足,股票也要炒。

 

反正校長也沒有訂定 criteria 要發幾篇,或是做到理事長才可以參加這個活動,況且拍照打卡送英修,何樂而不為?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30611_0573
2023 / 6 / 19

2023 / 8 / 20(日)活動內容

 

統合分析工作坊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orkshop

 

2023 年 8 月 20 日(日)9:00a – 4:40p

台北捷運忠孝復興站旁 集思北科大會議中心

張凱閔醫師 / 蔡依橙醫師

 

 

banner

 

 

Meta-analysis 作為一種不用 IRB 且免收案的文體,只要有能連上網的電腦,就可以進行文獻收集與寫作,是許多缺乏資源研究者在這個時代的機會。然而剛接觸統合分析的新手,對於主題怎麼訂、文獻怎麼找,甚至是和一般文體有何不同、有什麼須注意的,難免產生許多疑問。

 

新思惟的《統合分析工作坊》,由具多篇統合論文發表經驗的講師們打造課程,以資深研究者與審閱者的經歷,來提點論文投稿中需避免的錯誤;講師和助教們更設身處地,攜手踏入不熟悉的新領域,以新手身分運用課程內容,從頭發表全新論文,再將成功發表於約 6 分期刊的論文,融入課程教材與教學設計。(細節參閱「指定論文(2023-)」頁面)

 

撰寫一篇統合分析論文的流程,從找題目、評讀文獻到統計製圖,從寫作、投稿到 revision,整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初學者容易卡關的部分,課程中皆會分享。我們用最好懂、最有效率的課程設計,協助學員快速學會,而新思惟工作坊最著名的互動實作,更要讓學員能在課程當天,親手跑出統計,做出高品質的投稿等級圖表!

 

為了協助學員走完發表的最後一哩路,新思惟更推出每週一次的蔡校長 Office Hour 線上諮詢服務,協助學員解決課後卡關問題,邁向成功起步。多位校友認證相當有幫助,不僅限於醫師,各行各業的校友都有發表實績!

 

 

 

 

 

立即報名 8/20(日)

閱讀更多 »

QA91
2023 / 6 / 8

問:把我的病人顧好,學會既有知識去做醫療服務,有什麼問題嗎?一定要做研究嗎?(研究對醫療生涯的可能意義)

 

 

 

QA91

 

 

問:校長好,上次你分享,美國的醫學教育是從技術傳遞逐漸變成強調研究,也因此影響了今天的台灣醫療體系,這很有趣。但我想問的是,我就好好的把我的病人顧好,學會既有的知識去做醫療服務,有什麼問題嗎?一定要做研究嗎?

 

答:(蔡依橙)

 

首先要先聲明的是,如果我們今天專心做醫療服務,而且持續進修,跟上醫療進步的趨勢,也引進新的觀念與方法,我認為完全沒有問題。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230513_0327
2023 / 5 / 18

在競爭愈發激烈的現況,我必須準備的更加周全。

 

作者:高雄長庚 精神科 林侑緯 醫師

 

 

meta-analysis_20230513_0327

 

 

在申請住院醫師時,因為嚮往的科別容額不多,面試季將近尾聲時,常常都已經可以指認出哪些總是榜上有名的優秀同儕。在空氣快要凝結的面試休息區,我常會選擇破冰以緩解緊張情緒,也鑒於對強者的好奇心,也把握機會多與總能脫穎而出的同儕聊聊。

 

前輩們選才的立基,當然是對科部未來發展助益高、配合度也高的能與共謀之士,各醫院也會有不同的特色與考量,然而,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重榜率最高的幾位優秀同儕,皆不約而同在申請當下已經有原始論著的發表。

 

冷汗直流,即便自己從實習開始一路胼手胝足,把握機會,積極爭取至今也只有寥寥數篇 case report 與 letter to editor,相較之下,履歷的文字密度更顯寂寥。但也深深感到幸運,在競爭對手是這些怪物的前提下,還願意給我機會的前輩們,你怎麼能讓自己的伯樂失望!

 

閱讀更多 »

OH_QA_85
2023 / 5 / 12

問:如何克服投稿後、稿件審查中的焦慮?

 

 

 

OH_QA_85

 

 

問:校長好,謝謝 Office hour 的指導,我已經完成稿件投出了。不過投出之後,每天都很焦慮,常常上投稿系統去看,到底現在審到什麼階段了,自己都覺得好像意義不大,但又忍不住會這樣去查。請問我可以做些什麼,來減緩這種對於審查進度跟結果的焦慮感呢?

 

答:(蔡依橙)

 

恭喜同學!完成自己的第一篇是非常令人開心的事,不論結果如何,你都從零開始,走過資料蒐集、分析統計、繪製圖表、準備全文、引用文獻、整理投稿格式等,光是這整個過程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事。

 

閱讀更多 »

QA87
2023 / 5 / 8

問:發現前人的研究有錯,應該指正嗎?

 

 

 

QA87

 

 

問:校長好,我正在寫自己的臨床研究,回顧文獻寫 discussion 的過程中,我發現前面有一篇重要的研究,作者在數據處理上應該是出錯了,導致方向相反,結論也不對。我可以寫 letter to the editor 去反應嗎?我寫作自己的文章時,可以在 discussion 說明他們的錯誤,以及我們研究對數字處理的正確性嗎?

 

問:校長好,我做統合分析時,找到一篇幾年前其他團隊做的統合,但仔細分析原始文獻,發現他們數值抄錯了,而且計算上也有很多錯誤,我這篇 updated meta-analysis 需要在 discussion 處說明之前統合的錯誤,然後提到我們這篇把錯誤都更正了嗎?

 

答:(蔡依橙)

 

這兩個同學的問題都很類似,就是在仔細處理文獻的過程中,發現前人的文章有錯,而我們該怎麼反應或投書。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