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2017/10/22 (日) 第五梯次

01_JAD_ChenTY_share_01
2019 / 2 / 11

統合分析:青年醫師的研究利器。

 

作者:三總基隆分院精神科 陳田育 醫師

相關文章:[快訊] 陳田育醫師參與團隊關於 divalproex 治療躁鬱症時對於 suicide risk 影響為何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刊登!

 

 

01_JAD_ChenTY_share_01

 

 

課後實際演練,讓課程效果最大化。

 

2017 年 10 月上完新思惟《統合分析工作坊》,立刻決定利用有限時間將手邊的主題依照課程建議,逐步完成主題訂定、文獻搜尋、資料分析、文章撰寫等步驟。

 

大約花了兩個月時間,完成了這篇 divalproex 在躁鬱症患者自殺風險上的統合分析論文。當刊出於精神科老牌期刊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時,心中非常感動。

 

 

論文主題的臨床意義

 

Divalproex 是常用於躁鬱症的情緒穩定劑,躁鬱症患者因為疾病影響而容易有自殺意念或相關行為,因此哪些藥物對躁鬱症患者能有較好的自殺預防效果,就很值得關注。

 

閱讀更多 »

01_JAD_ChenTY_01_TsengPT_36
2019 / 2 / 11

[快訊] 陳田育醫師、曾秉濤醫師關於 divalproex 治療躁鬱症時對於 suicide risk 影響為何的統合分析,獲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刊登!

 

 

01_JAD_ChenTY_01_TsengPT_36

 

 

文章介紹

 

文獻統計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的 suicide attempts 比例為 31.1%。鋰鹽(lithium)是用於躁鬱症的情緒穩定劑、且有 anti-suicidal 效果,但鋰鹽的 therapeutic window 狹窄、療效劑量很接近中毒劑量。

 

Divalproex 也是精神科常用的情緒穩定劑,對於躁症與憂鬱症狀都有效果,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只核准 divalproex 用於 acute manic stage。

 

為了探討 divalproex 治療躁鬱症時對於 suicide risk 的作用程度,作者團隊使用統合分析進行研究。分析結果顯示 divalproex 治療躁鬱症時的 suicide attempts、completed suicides 發生率,與 no medication 組、以及 carbamazepine 組相比,皆無顯著差異。

 

閱讀更多 »

myhuang_meta-analysis_20171022_0226
2017 / 10 / 27

Meta-analysis 一天就上手?

 

作者:高醫附院 眼科 黃敏祐 醫師

 

 

myhuang_meta-analysis_20171022_0226

 

 

真的有可能一天上手嗎?

 

在報名《統合分析工作坊》前,著實猶豫許久,畢竟這是自己完全沒碰過的研究方法,心裡不禁懷疑「真的有可能在一天內上手嗎?會不會是只是浪費錢?」

 

但是考量現況,雖然臨床已經起步幾年,病人數量累積仍需要時間,年輕醫師累積病人速度本來就慢,想在研究發展,勢必要跟資深師長合作,但是每位醫師對疾病治療看法不盡相同,使得實際可收案人數,寥寥可數。

 

為了希望強化自己的研究能量,最後還是決定報名,課程非常搶手,很快額滿(泣),但是好險自己運氣很好,剛好在「新思惟之友」社團看到轉讓,就趕緊下手!

 

閱讀更多 »

tsaims_meta-analysis_20171022_0877_FB
2017 / 10 / 27

課程結束,我的戰鬥開始了!

 

作者:嘉義長庚醫院 耳鼻喉科 蔡明劭 醫師

 

 

tsaims_meta-analysis_20171022_0877

 

 

我也想做統合分析研究

 

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研究(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SRMA)是將相同主題的論文,進行整理與統計,綜合評估的結果。

 

在研究文獻大量噴發的現代,SRMA 研究將相關文獻完整的回顧與梳理並得出結論,提供我們非常有效率的知識獲取途徑。我平時在醫院也常有機會閱讀 SRMA 論文,也期許自己有一天能發表 SRMA 論文。然而,閱讀別人的論文和自己發表論文之間有一道鴻溝,光憑自己土法煉鋼,很難跨越,必須有良師指點才能達成。因此,我又想到了我的學習良伴「新思惟」。

 

閱讀更多 »

meta-analysis_20171022_0706
2017 / 10 / 27

多一分證據、多一分把握

 

作者:匿名

 

 

meta-analysis_20171022_0706

 

 

課程的細膩度不斷上升

 

參加新思惟多次,除了固定的雞湯灌頂,在活動細膩度的上升幅度之明顯,每次都令人有感。

 

這次,從開始的報名通知,就能感受到課程經過專業的規劃。課前問答涵蓋內容十分全面,將學員的問題分類整理,並請講者回覆,這一點真的必須感謝課程規劃者的用心。這讓我不僅從自己的問題得到解答,也透過看見他人的問題,增加自己的思考廣度,又能預習課程、增加學習效果,是很棒的設計。

 

另外,課程的操作手冊,真的非常令人驚豔!以往參加統計軟體課程,講義大多只提供幾張 A4 紙,用文字說明操作過程,無實際操作畫面、造成軟體按鍵位置、操作程序解釋不清;再加上講者為了符合課表規劃,常常趕進度、忽略細節,造成學員無法跟上,課程中,又常因為浪費時間尋找某幾個特定按鍵,所以無法跟上授課內容,導致整體學習效果不佳。

 

閱讀更多 »

clliu_meta-analysis_20171022_0504_FB
2017 / 10 / 27

新思惟從沒讓我失望

 

作者:振興醫院 骨科部 劉俊良 醫師

 

 

clliu_meta-analysis_20171022_0504

 

 

過去曾經太單純……

 

過去還沒有接觸論文寫作,單純以為,只要有好的想法,就可以開始寫。但後來發現,才剛起步就問題重重,不管是資料取得方式、資料完整性、個案數多寡,以及繁瑣的 IRB 審核都是關卡。如果要做健保資料庫研究,資源的取得,也是一個難關。

 

至於統合分析,一開始的想法是:那不是最高證據等級的文章嗎?會不會太好高騖遠了?當時連想都不敢想。經過考慮後,我決定先回頭努力把一篇回溯性研究處理好,但準備文章投稿的階段,也開始思考,接下來要做什麼?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