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CMA

Meta-analysis_20220730_0594
2022 / 8 / 5

原先對統合分析感到畏懼,然而講師的指導就像指南針!

 

作者:成大醫院 張庭瑜 醫師

 

 

Meta-analysis_20220730_0594

 

 

其實從醫學生時期就常常在醫院當中聽到新思惟,但是礙於價格,即使被內容說服了也沒來上課。這次很幸運是受醫院主任器重,願意全額贊助才有機會來感受新思惟。

 

 

統合分析是個好工具但難入門,課程重點解析。

 

在見習時統合分析研究就已經蔚為流行,研究團隊亦有學長以統合分析為主力,然而每週進度報告光是專有名詞和圖表,對我而言都是似懂非懂的狀態,更不用說獨立完成一個統合分析研究。

 

不過在張醫師「那些重要的專有名詞」這堂課中,老師直接整理出類別變項應該看 OR、RR,連續變項應該要找 SD、 SE,為什麼 Fixed effect 大概是完全用不到。而且,老師不花很多時間深入每個統計名詞的意義,不會讓人失去專注力。就如蔡校長在上課前所述「如果目標是採到香菇平安回家,就不需要知道樹冠層分幾層。」

 

閱讀更多 »

00_FB_innovarad_CSShieh_Meta-analysis_20220730_1024
2022 / 8 / 5

困難的統計軟體,課程用最有效率的學習方法傳授。

 

作者:萬芳醫院 教學部 謝承賢 醫師

 

 

00_FB_innovarad_CSShieh_Meta-analysis_20220730_1024

 

 

在醫學生時期,我認為我只是一個無法踏入論文世界的小小醫學生,因為撰寫論文不知道要從何下手。找題目、選擇文體、統計軟體、寫作時如何一刀斃命、投稿時如何避開地雷,不僅不會解決這些問題,更精確地說,是根本連有這些問題都無法預期。

 

 

有了明確的指引,將寫論文的「問答題」變成「填空題」。

 

上完新思惟的課程後,或許某種程度上來說,心中的想法是從「知道寫論文很難」變成「知道寫論文為什麼很難」。但有了明確的指引方向後,開始可以將寫論文這個工作一步一步拆解、為自己的寫作目標訂定工作進度,而且把寫作從「問答題」變成「填空題」。

 

閱讀更多 »

00_FB_Meta-analysis_20220730_0709
2022 / 8 / 3

2022 / 7 / 30(六)課程照片記錄

 

 

00_FB_Meta-analysis_20220730_0709

 

 

做出整套『指定論文』投稿水準的圖表!」不只是互動實作的學習目標,更是讓大家可以終身應用的論文統計技能。有好課程的帶領,meta-analysis 變得更加容易寫、容易發。

 

參加過幾堂軟體實作的課程,新思惟團隊對於課程流暢度與學員實作可完成度,屬相當厲害的課程設計,確實能讓新手於一日的課程做出符合 SCI 投稿水準的圖表。

 

只要一天,就能學會投稿 SCI 的核心知識,從研究發想到論文撰寫架構,甚至連投稿等級的統計圖表也可輕鬆上手!課程中,直接教導各位使用 CMA 統合分析軟體;不用寫程式語法,僅是照著課堂指引及實作手冊做,forest plot、funnel plot 等圖表,兩小時內就能順利完成,讓您學有所成並且滿載而歸,踏上研究之路更有信心。

 

這門課,就是為研究初心者量身規劃,以系統化的學習,幫您省下試誤的時間。

 

謝謝講師用心準備的內容,言簡意賅,不浪費大家週末時間。

 

其實 meta-analysis 並不難,只要破除寫論文的心魔,避開常犯的錯誤,就能大大提升被 accept 的機會。即使從來沒有發表過 SCI 論文,完全是新手,照著課堂上講師的教學內容與指引,也能在課後五個月,讓第一篇統合分析研究,成為研究履歷中第一篇 SCI 論文!在這個有 meta-analysis 的時代,沒資源的年輕醫師,也能學術起飛

 

新年度 IF 已公布,最新的趨勢和校友的經驗分享,都在新思惟之友。蔡校長評論:「今年的 IF 暴衝頗誇張的個別期刊不少,而且排名都亂掉了,跟以前的順序不一樣,不是雨露均霑的那種漲上去,而是高下互見。」

 

 

對於內科系研究、外科系研究、個案報告等文體,以及想要走向國際有興趣的,我們也有相對應的課程。主題不同,內容一樣豐富優質,一樣都有大量校友產出成績。

 

 

以下,一起回顧當天熱情學習的照片記錄。

 

 

最新活動

 

閱讀更多 »

QA16 拷貝
2022 / 8 / 3

問:我是 醫學生 / PGY / R,目前臨床經驗不多,真的可以寫出統合分析嗎?

 

 

QA16 拷貝

 

 

答:(蔡依橙)

 

是的,我也很想知道,究竟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是不是可以真的靠 PubMed 與上課所教的內容,就完成統合分析。所以我做了一個實驗,確認是可以的。

 

我的實驗是:在自己完全不熟的領域,只根據文獻閱讀,寫出第一篇統合分析。

 

我的專長是放射科,對胸腔、心臟、血管、介入性,都略懂,過去的臨床研究也都是這個方向。所以我特別選了我不熟的保健食品領域切入,想試試看,就靠閱讀文獻,使用 PubMed、CMA,把自己放到一個 醫學生 / PGY / R 的狀態,是不是真的可以寫出來。

 

閱讀更多 »

QA15
2022 / 8 / 3

問:稍微搜尋了一下,自己想做的領域,好像找不到適合的題目做統合分析。要不是主題被做走了,要不然就是根本沒幾篇 RCT 可以收入。

 

QA15

 

 

答:(蔡依橙)這是常見的問題,解決方法是:把主題範圍放寬一些。

 

我們把前三篇發表的 meta-analysis 稱為起步,起步階段,重點是在於「發表」,並讓自己熟悉那整個整理文獻、完成統計、全文寫作、投稿修改、正式刊出的經驗。這個過程,題目是不是自己最喜歡的,並不重要。

 

就像我立志想做心臟瓣膜手術大師,也不是第一台刀就從瓣膜手術開始練,而是得從實習醫師當起,先學會打中央靜脈導管、會抽動脈血,然後住院醫師時期,從簡單的人工血管置放、動靜脈廔管創建、周邊動靜脈手術,然後再開始協助老師們,幫患者接上心肺機,習慣打開心臟的整個流程、熟悉各種手術突發狀況,最後才是修補或置換瓣膜。

 

閱讀更多 »

00_QA_12
2022 / 7 / 21

問:我希望自己在應徵住院醫師時,履歷上能有論文列出,那我應該提前多久準備,做哪些準備呢?

 

 

00_QA_12

 

 

答:(蔡依橙)

 

準備當然是越早越好。一年大概是平均需要的日子,但如果你運氣不好,或者策略有點失誤,就有可能會錯過。兩年應該就沒問題了。

 

閱讀更多 »